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部编版) 2024 ~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套题共 6 页,满分 80 分,时间 80 分钟; 2.如有答题纸,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如无答题纸,请将第一部分答案填写在答题栏内,第二部分直接在 题上作答; 3.答题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第二部分 题号 第一部分 总分 16 17 18 得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 30 分) 得 分 评卷人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2 分,计 3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双减”政策引导下,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摆脱了繁重的作业,不用“背书包在补习班转场”,很多人选 择在运动场快乐奔跑,在图书馆里享受自由阅读,在乡间田野体味劳动乐趣。这样的假期生活 ( ) ①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②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③有利于学生放飞自我,自由发展 ④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有一副很妙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世事只有深入地去分析、去探究,才能 达到“明”的状态。就像我们了解社会,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社会是险恶的,要小心谨慎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③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④我们可以不投身于社会实践,用心琢磨就好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3.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 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这说明 ( ) ①个人的社会关系是由身份确定的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社会关系不同,我们的身份不同 ④人的社会关系是由地缘关系确定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网络空间的广泛应用,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乱象仍时有发生,借 助网络传播正能量,激励更多的善举,汇聚社会的善意,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对传播网络正能量的理 解正确的是 ( ) ①远离网络,坚决抵制网络 ②不信谣,不传谣 ③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④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没有门槛的发言权,很容易放大自我,忽视别人的存在。“任性”的 发言,可能会埋下不友善的种子。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网络生活也应遵守道德与法律,不能伤害他人、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③互联网是虚拟世界,对一些扩大自我、“任性”跟帖的行为,不要太在意 ④网络跟帖发表意见时,应具有严格的法治观念和向善的道德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小刚上网想要查找学习资料,却被购物广告打了岔;点开购物广告,目光又停留在弹出的游戏画面…… 两个小时之后,小刚才猛然警觉自己原本是要查找学习资料的。这一事例警示我们 ( ) A.沉迷网络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 B.碎片化信息影响思考的深度 C.网络中冗余信息会耗费人们的时间 D.虚拟交往会淡化现实人际关系 7.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中奖”或“销售保健品”的幌子实施诈骗,给老年人造成了财产损失和精神打 击,为帮助爷爷奶奶安全使用手机,谨防被骗,小秦提出以下建议。你认为可行的是 ( ) ①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 ②不带一分钱,所有财物交给子女 ③不要轻信陌生人电话的花言巧语 ④不用智能手机,彻底远离互联网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8.校园欺凌行为定义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 的伤害行为”。校园欺凌行为 ( ) A.违背社会保护,不利于未成年人发展 B.警示我们要强身健体,以其人之道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