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赏月 吃月饼 饮桂花酒 同学们,每到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你们是如何过中秋的呢?那唐朝诗人王建又是如何过中秋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生字学习 栖 栖息 栖身 鸦 乌鸦 鸦片 qī yā 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以写景起,以抒情结,韵味无穷。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初读古诗 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流利,读出节奏。 ③〔地白〕地面因月光照射而呈现银白色。 解诗题 十五夜望月 点明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点明事件 本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该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明诗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②地白:地面因月光照射而呈现银白色。 诗意:庭院地面银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体会诗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看到:清冷的月光 听到:鹊鸦的声音 感到:丝丝的寒意 闻到:淡淡的花香 写景 前两句诗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想象画面 《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庭院中的地面映着皎洁的月光,一片银白,院中高高的树上栖息着鹊鸦,对着明亮的月光发出惊鸣,空气中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桂花的幽香,诗人走到桂树跟前,发现微冷的秋露凝结,沾湿了朵朵桂花。 明诗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体会诗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 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 抒情 思念友人 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 “在” 不能改。“落”字更有表现力,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看到:清冷的月光 听到:鹊鸦的声音 感到:丝丝的寒意 闻到:淡淡的花香 写景 抒情 读一读 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总结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望月咏怀之作,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