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随想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基本材料; 2、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不断进取的人生激情;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观点; 难点:从文章中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认为主动思考的意义何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师生一起探讨主动思考的重要性和价值,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汪国真(1956-2015),当代诗人。祖籍福建厦门,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练、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创作。 追求其诗文主题积极向上,情感昂扬而又超脱,语言清新自然,形象之中寓含深刻的哲理,深受广大青年读者的喜欢,并因此曾在全国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他的代表作有《年轻的潮》《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热爱生命》等。 2、梳理字词 三、分析探究 (一)我喜欢出发 1、播放相关视频。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观点:我喜欢出发。 第二部分(2-6):论证中心观点:我为什么出发和怎样出发的问题。 第三部分(7):总结观点,回应开头: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3、文章结构:总—分—总 4、思考 (1)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喜欢出发”中的“出发”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拥有远大的志向与坚定的意志,追求完美的青年诗人。“出发”,就是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2)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围绕哪句话展开的?(用原文的话来回答)“我喜欢出发。” (3)找出文中表述“我喜欢出发”原因的句子。 因为已到达的地方属于昨天,流连昨天是一种羁绊;因为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因为只有不断出发才有机会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4)“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双脚是有形的,可以被“绊住”;“未来”是无形的,也可以被“绊住”吗? “未来”会被“绊住”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仿佛“未来”也有了双脚,伴随着人们前进。“未来”是指高远的目标,它能被眼前“太深的流连”绊住,意在说明人不能留恋于某一次暂时的成功,而忘却了高远的目标。 拓展《禅的一个小故事》 (5)对比朗读下面两段话,看看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A段: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B段: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A段表达效果更好。A段中,下句承接上句,形成一种近乎顶针的句式,有环环相扣、粘连不断的效果,给人一种不断出发、永不停步的感觉。B段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表达直白单调,句与句之间也显得不够连贯。 (6)“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什么思想?反问句,起到了强调句意的效果,在整段中成为前一句“我还没老”的递进和提升。这句话表达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应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不断追求。正因为有追求的想法,有充实自我的需要,人生才没有了遗憾,我们就能感受到出发带来的快乐。 (7)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 不是。而是一种不断向深远的目的地前进、向崇高的目标攀登的“出发”。 (8)文章运用的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具体位置并说明有什么作用。 另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