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复活(节选) 人教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学习目标 了解《复活》的创作背景,包括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变及其对社会的批判。 掌握小说的核心主题,如道德觉醒、社会不公、宗教与救赎等。 深入分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性格发展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人物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行动实现“复活”。 理解小说对19世纪俄国社会问题的揭露,如司法不公、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等。 思考托尔斯泰通过小说表达的社会改革思想。 学习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刻画。 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理解其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俄历)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了解作者 了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晚年的托尔斯泰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1 2 3 4 开端1-21 发展22-43 高潮44-58 结局59-78 课文分层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 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 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 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健康、真诚、纯洁、热忱、崇高,有美好追求。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猥琐、空虚、低下、渺小。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骗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给了她一笔钱然后将其抛弃。 从心灵忏悔走向精神复活的阶段。庭审后他内心痛苦,意识到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改过自新。 甚至有和玛丝洛娃结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