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高一语文组 集体备课课件 学 1、诵读诗歌,掌握一定的诗歌朗诵技巧。 习 目 标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其语言美,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3、体会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意象” 概念,理解本词重点意象“鹰”的内涵; 2、掌握本词语言的精妙处及赏析方法。 一读:整体把握,关注重点字词 把握节奏与重读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再读:品读意象,赏析语言 对比阅读:历来描绘秋景的诗词 秋景的特点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凄冷、萧瑟、孤寂。 上 阙 鉴 赏 1、一个“看”字,写了哪些典型景物?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意象”简释 意 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客观物象 表意之象; 蕴含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月亮(思乡、思亲、思人、乡愁) 例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例2: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鹰 1.自由飞翔的鹰: ①力量的代表; ②勇气的象征; ③自由的精神,超脱的情怀。 ④抒发自己激昂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2、受束缚的鹰(笼鹰):用以抒发自己遭贬谪,无人赏识的沉郁感情。 炼字,是指作者在写作时精心挑选和锤炼有表现力的字词,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炼字的目的通常在于: 1. 更准确生动地描绘形象。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能够使所描绘的人物、景物等更加鲜明、逼真。 2. 深刻地表达情感。精准的字能更好地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3. 营造独特的意境。恰当的字词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境,让读者更易沉浸其中。 炼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 1. 动词的锤炼:一个生动的动词往往能使整个句子甚至整首诗活起来。 2. 形容词的巧妙运用:能够让描绘的对象更加形象可感。 3. 数量词的精心选择: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强表达的力度。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炼字的经典例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将春风的力量和江南春景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 总之,炼字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它能够提升作品的质量,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作品的魅力。老师,您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来深入理解炼字的妙处。 聚焦炼字,感受语言之妙 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染 漫、透 百、争 击 翔 层———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