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屈原列传》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虽保黄耈,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①,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志,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恨怨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②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③矣。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 [注]①椒、兰:“椒”指大夫子椒,“兰”指令尹子兰。②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表达了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对君王不听劝谏的忧愤。③厥中:这里指公允。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A伍子胥不恨B于浮江C比干D不悔于E剖心F然后忠立G而行成H荣显I而名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诋毁的意思,和《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用法相同。 B.颜色,指脸色,与文中“形容”“凝滞”“世俗”等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C.祖,效法、继承,与《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用法不同。 D.让,指谦让,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义不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凝滞于物 不拘于时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迩之事父 C.遂自投汨罗以死 而告以成功 D.颠则不能扶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浊世,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坚守自己的品行,而渔父则主张圣人的品行应随着世事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B.王逸认为人臣的本分就是像伍子胥、比干这样为保全节义而殒身不恤,否则,即便有百岁之寿,也会被耻笑看轻。 C.班固认为屈原投江的悲剧有其自身原因,比如喜欢炫耀自身的才华,经常与小人一争曲直,并且讽刺朝中官员。 D.王逸虽然认可文学具有劝讽主上的功能,却也认为推崇屈原从容平和委婉和顺的劝讽言辞,大概是有失公允的。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