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3:信息迁移运用题 (原卷版) 知识导图: 常考题型一:内外部迁移互证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着眼于观点的迁移性运用,这类题往往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观点型,或材料型,或生活情境型,命题要求以此来验证对文内相关观点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外部迁移互证”。解答这类题,要准确概括文内观点,找准文外论据与文内观点的契合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要求。 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二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审明题目背后考查的实质,即明确题目要求考生“答什么”。 2.分析,明思路。 题目所问→文本印证。依据题目设置的“问点”,找到文本中对应的“答点”,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梳理概括。 3.梳理,读材料。 对文本材料结构和内容要有完整、深入的梳理和准确的把握,只有深入理解材料,才能跨材料、宏观地解决问题。 4.解答,扣观点。 要紧扣文本材料与题目中的观点,分条表述自己的理解。理解的内容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想当然。答题时要全面,要分条叙述,不可遗漏。 常考题型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 对于信息类文本阅读来说,观点态度分析评价即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判断”,二是“说理由”。既要有对几则材料的具体观照,也要有自己对它的加工和思考。 解题方法: 观点态度评价类题目,往往既围绕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既要求依托文本,又要求发散思维,并进行联想、引申、类比。 第一步,整体把握。“最后一题”强调综合,要求准确解锁整篇文本。单一文本,要着眼全篇,从思路、结构进行梳理,把握中心观点与分论点,综合分析并最终归纳;复合文本,更需从多角度、多方面筛选信息,比较分析异同和内在的关联。 第二步,联想迁移。此类试题要求能够运用个人知识储备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可运用辩证或批判性思维组织答案要点。 第三步,加工要点。有理有据地组织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答案要点无一词无根据。 专项训练 一、(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