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友邦惊诧”论 1. 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学习鲁迅犀利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 壹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爱国学生先后三次到南京举行请愿活动。开始,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学生采取欺骗手段,说什么要依靠"国联公理之判决",要学生回去"安心读书";后来竟下令枪杀学生,打死打伤一百多人,还发出通电给学生加上了种种罪名,并称学生行动引起友好国家(指美、英、法等国)的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家将不像个国家了",要求各地军政机关对学生严厉镇压。在这样一个险峻的时刻,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写作背景 解题 表面上指的是那些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 “友邦惊诧”论 “友邦” 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所谓的 “友邦” 并不是真正友好地对待中国,而是不断地侵略、掠夺和干涉中国内政。 “惊诧” 惊讶,诧异的意思,这里是指对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表现出 “惊诧”,突出了帝国主义列强及其走狗们的虚伪和无理。 整体感知 贰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庸 yōng 枪毙 bi 殴伤 ōu 拦劫jié 私逮 dǎi 惊诧 chà 捕禁 bǔ jìn 杀戮lù 兹 zī 本埠 bù 敷衍塞责 fū yǎn sè zé 整体感知 3.驳敌论论据。(第8段) 快速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脉络。 1.交代学生请愿情况,引出敌论论点和论据。(第1段) 2.驳敌论论点。(2-7段) 第一层(2-4段):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第二层(5段):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第三层(6、7段):揭示党国和友邦狼狈为奸的主奴关系。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确立作者的观点)。 整体感知 驳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批驳靶子 得出结论 树立靶子 文本研读 叁 文本研读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即本文的敌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