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 科 科学 年 级 五年级 教学形式 分组教学 课题名称 用水计量时间 学情分析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太阳计时,知道燃香在一定条件下匀速变短,可以用来模糊计时,但是也发现两种计时方法都有不足和问题,从而产生探寻认识新的计时方法和工具的意愿。对于“水是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的吗”,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并没有特别留心过,课堂上的测量活动将给他们增加新的直接经验和认知冲突(有孩子凭直觉会认为杯子中的水流出来的速度是均匀的)。而学生要认识到“水位变化,水流速度会变化”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观测,合理分析,就能达成正确认知。本课分工实验活动操作是个不小的挑战,对默契配合度要求极高,四人小组要分工合作,准确的操作、细致的观测、默契的配合。 教材分析 《用水计量时间》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计量时间》单元引领学生在观察、研究、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不断深入认识时间的过程,认识到自然界一些事物的周期性可帮助人们计时,并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亲身体验一项工程的基本过程。 本课首先提出“古人还曾用什么来计时”的问题,引出“用水计量时间”的话题。教科书通过图文展示了古人的水钟,还有本节课实验研究的装置,引导学生从“观察水流的速度”“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两方面来研究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学生将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预测、实测流出100毫升、15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学生将从实验中获得数据,并通过分析交流把数据转化成证据,指引他们对“流水能计时吗”“水流速度是否均匀”“水是否能计量时间”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研讨,使学生最终认识到“相同水位的容器中流出一定量的水,时间是一定的”“水位不变,水流速度均匀”,从而为下一课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初始水位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水钟”计时的原理。。 难点:能有依据的进行推测,规范实验,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 教学策略: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古人还曾用什么来计时 ”,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对计时工具已有认知,顺而提出古人曾用流水来计时。“流水为什么能计时?”“水是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的吗?”“怎样让水以固定不变的速度往下流”?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引发学生步步探索,深度思考,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概括总结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探索与研讨(一) 探索与研讨(二) 拓展 创设情境,聚焦问题。【复习旧知,引发新的思考】 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日晷、圭表这样的太阳钟,知道它们是利用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但阴雨天和晚上不能用,你知道古人还曾经利用什么来计时? 谈话:古人曾经用流水来计时,这样的计时工具我们叫它水钟。 教师板书课题:用水测量时间 谈话:关于水钟,你都了解什么呢? 师:古代的水钟分为两种类型: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泄水型水钟是利用水下降了多少来计时的,受水型水钟是利用水面上升了多少来计时的。日晷、圭表是利用了光影有规律的运动来计时的,那水钟呢?你想到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