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37788

古诗词诵读 扬州慢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105983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扬州,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扬州慢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了解姜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味诗歌“清冷”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词中传达出的“黍离之悲”。 3.品味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对比、化用等写作手法的妙处。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作者介绍 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解题 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 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此语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元帝多村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萧,自度曲。” 扬州慢 扬州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hán 、南兖yǎn州、吴州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延长引伸)声之意也。”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知识拓展 初读,整体感知 1.把握节奏,慢词是应该慢读,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2.把握感情基调 :凄凉伤感。 3. 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 , 如“厌”、“寒”、“难赋”和“冷”等。 初读,整体感知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姜夔 初读,整体感知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