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并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3.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对比探究、合理想象、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明晰学习任务,感知诗人的爱国情。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上节课中,班委会向我们发来参加爱国作品朗诵会的邀请,在声情并茂地诵读完陆游的《示儿》之后,这节课我们将品读林升的《题临安邸》,去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2.板书课题并释题。临安曾是北宋的都城,题即题写,邸就是旅店。古代文人兴趣来时喜欢即兴赋诗,还常常把诗题写在墙壁上。类似的题目还有“题西林壁”,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再来读这首诗的题目,指导“题/临安邸”的读法。 小结:借助注释和联系旧知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3.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设”、①一生读,强调“汴”的读音(字字正确,句句清楚)②一生读,强调“二二三”节奏(声断气连,余音绕耳,很是好听)】 4.师范读。 5.同桌合作读,并在朗读评价表上评定星级。 诗句朗读评价量表 评要求 自评 互评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用二/二/三停顿的节奏,熟练诵读,读出问句的语气。 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结合注释、插图,与同伴一起聊聊诗中的情景。 学习活动二:借助背景资料,感受诗人的爱国情。 子任务一:寻游人“乐”之源,听诗人“怒”之音。 过渡:诗不仅是画,诗还是历史。这些画面背后藏着怎样的历史?且看那幅看似美好的画面。 【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游客们载歌载舞。)【评价预设:从短短的诗句中,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真了不起】 2.但我觉得你还没有真正进入画面之中,因为画面中一定不止这样,请发挥想象,借助“日积月累”中的词说一说。 日积月累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表达句式: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我仿佛看到_____(真是生活得有滋有味、多么令人向往啊)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百姓们一定非常?(乐) 3.我们走进了诗句的画面里,可是我觉得我们并未真正走进诗人的心里,因为诗句中有一个很特别的标点符号,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有什么想问的吗?(出示北宋灭亡资料) 4.北宋灭亡,权贵们可以从汴州逃到杭州,但是老百姓们逃得了吗?描述生活在金兵践踏下的中原百姓过着怎样的生活?动笔写下来。 多事之秋 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兵荒马乱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生灵涂炭 内忧外患 5.引读: ①一边是渴望王师拯救的遗民,一边是把遗民抛之脑后的王师,我们来帮中原百姓们一起问问他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立志报国的林升不被重用,被重用的人却无所作为,我们和林升一起来问问他们———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6.用一个字形容林升的心情。(怒) 过渡:林升的质问振聋发聩。然而,他叫醒那群装睡的人了吗? 子任务二:叹游人“喜”之态,析诗人“哀”之情。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你的眼前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