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八月/秋高/风怒号 B.老翁/逾墙走 C.满面/尘灰/烟火色 D.半匹红纱/—丈/绫 【答案】D 【详解】D.正确停顿应为:半匹红纱/—丈绫。故选D。 2.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 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借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理解分析。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对比,不是借代。 故选D。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及忧国忧民的情感。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C.《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惨遭宫使强取豪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D.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结尾都有诗人议论抒情的语句,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 故选D。 二、综合性学习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2)系向牛头充炭直( ) 【答案】 同“现”,出现 同“值”,价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见:通“现”,出现。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B.“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D 6.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D项“情绪含蓄压抑”错误,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这是诗人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这样的高楼大厦能突然出现在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