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蜡烛的变化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今天暑假老师去了一个地方。播放视频: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 4.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进一步揭示课题。]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介绍蜡烛结构,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 生:切碎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提前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 出示图片:介绍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5.教师提示: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求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6.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 7提问: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