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梁惠王上》 部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了解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师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下,三十岁左右开始传授学问。四十四岁时,他开始周游各国,晚年重返故里,致力于教学与著述,直至生命的终结。历代统治者都将他尊为崇敬的楷模,到了元明时期,他被誉为“亚圣”。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的基本思想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张薄税轻敛。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的基本思想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孟子的基本思想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背景介绍 在战国乱世,各国强国争斗激烈,以征战为首要任务,诸侯国君都怀有雄心,渴望成为统治四方的霸主。国家之间连年战争,国内则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导致了《孟子 离娄上》中所描述的惨状:“争地而战,野尸遍野;争城而战,城内血流成河。”人民生活困苦,无法赡养父母,也无法养活妻子儿女;在丰年也苦不堪言,而在荒年则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齐国作为东方的强国,齐宣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野心勃勃,在稷下增设学宫,广纳学士,让他们自由讲学辩论。孟子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麾下任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历史时,孟子便借此机会,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他的“行仁政”理念,主张改革政治,推行“王道”。 解读题目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