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篇目(一) 蜀道难 第3课 课文助读与拓展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离蜀东游。天宝元年,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二、背景链接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蜀地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对此而言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天宝初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据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有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还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诗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问题的隐忧。 一、实词虚词,句中辨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急流和瀑布)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用作动词,冲击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向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可以凭借 这样以后 模糊难知的样子 四、文言句式,辨清译准 1.状语后置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应为“蜀道之难,于上青天难!”) 翻译:_____ 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 2.宾语前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应为“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翻译:_____ 3.省略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号”后省略介词“于”) 翻译:_____ 啊!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这里呢 只见悲伤的鸟在古树上哀号。 (二)文体知识 强化关键能力 四 层 学 习 内 容 2 一、理清行文脉络 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参考答案:叹蜀道之险 早还家(告诫友人) 文本整体把握 二、把握主旨大意(补充空缺内容) 《蜀道难》全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 的山川景象,既写了蜀道的艰险,又写了 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和对国事的关切,更借此抒发了诗人对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 参考答案:惊险而奇绝 人生旅程 三、内容理解赏析 1.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难》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B.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蜀道之难。 C.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的面貌,充分体现了他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 D.诗句的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到七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但仍保持了一韵到底的用韵特点。 解析:诗句的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也不是一韵到底。 √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诗开篇极言蜀道之难,诗人以感情强烈的咏叹,抒发他对蜀道高峻艰险的惊愕、感慨。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山,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过,轻疾敏捷的“猿猱”也不能攀缘,不言而喻,对于行走的人来说就更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