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理解坐标法的意义,并会用坐标法研究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解析法处理平面几何问题. 一、坐标法证明几何问题 知识梳理 1.坐标法: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点用坐标表示,将直线与圆等曲线用方程表示,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图形的性质,这种代数研究方法被称为坐标法. 2.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实施代数运算,求解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解转化为几何结论并作答. 例1 如图所示,在圆O上任取一点C为圆心,作圆C与圆O的直径AB相切于点D,圆C与圆O交于点E,F,且EF与CD相交于点H,求证:EF平分CD. 反思感悟 建立直角坐标系应遵循的原则 (1)若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一般以它们分别为x轴和y轴. (2)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 (3)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或关于坐标轴对称. (4)关键点的坐标易于求得. 跟踪训练1 如图,Rt△ABC的斜边长为定值2m,以斜边的中点O为圆心作半径为n的圆,直线BC交圆于P,Q两点,求证:|AP|2+|AQ|2+|PQ|2为定值.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2 点A(2,0)是圆x2+y2=4上的定点,点B(1,1)是圆内一点,P,Q为圆上的动点. (1)求线段AP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2)若∠PBQ=90°,求线段PQ的中点N的轨迹方程. 反思感悟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根据题目条件,建立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找出动点满足的条件,然后化简、证明. (2)定义法:当动点的运动轨迹符合圆的定义时,可利用定义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3)代入法:若动点P(x,y)依赖于某圆上的一个动点Q(x1,y1)而运动,把x1,y1用x,y表示,再将点Q的坐标代入到已知圆的方程中,得点P的轨迹方程. 跟踪训练2 已知Rt△ABC的斜边为AB,且A(-1,0),B(3,0),求直角顶点C的轨迹方程. 1.知识清单: (1)坐标法证明几何问题. (2)坐标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2.方法归纳:坐标法,转化思想. 3.常见误区:求轨迹方程时易忽视排除不符合的点. 1.方程x2+xy=x的曲线是( ) A.一个点 B.一个点和一条直线 C.一条直线 D.两条直线 2.(多选)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的著作《圆锥曲线论》中有这样一个命题: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比为常数k(k>0)的点的轨迹为圆,后人将这个圆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已知O(0,0),A(3,0),圆C:(x-2)2+y2=r2(r>0)上有且只有一个点P满足|PA|=2|PO|,则r的取值可以是( ) A.1 B.4 C.3 D.5 3.长度为6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A和B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则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_____. 4.已知P是圆x2+y2=16上的动点,A(12,0),M为PA的中点,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_____. §2.7 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例1 证明 以AB所在直线为x轴,O为坐标原点,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设|AB|=2r, D(a,0), 则|CD|=, ∴C(a,), ∴圆O:x2+y2=r2, 圆C:(x-a)2+(y-)2=r2-a2. 两方程作差得直线EF的方程为 2ax+2y=r2+a2. 令x=a,得y=, ∴H, 即H为CD的中点, ∴EF平分CD. 跟踪训练1 证明 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以直线BC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于是有B(-m,0),C(m,0),P(-n,0),Q(n,0). 设A(x,y),由已知,点A在圆x2+y2=m2上, 故|AP|2+|AQ|2+|PQ|2 =(x+n)2+y2+(x-n)2+y2+4n2 =2x2+2y2+6n2=2m2+6n2(定值). 例2 解 (1)设线段AP的中点M(x,y),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点P的坐标为(2x-2,2y). ∵点P在圆x2+y2=4上, ∴(2x-2)2+(2y)2=4, 故线段AP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 (x-1)2+y2=1. (2)设线段PQ的中点N(x,y), 在Rt△PBQ中,|PN|=|BN|. 设O为坐标原点,连接ON(图略), 则ON⊥PQ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