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结合诗句,想象诗句画面。 思维能力: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折柳相送”、“饮酒饯别”的习俗及寓意。 审美鉴赏:了解意象,抓住意象,感悟诗情。 教学重点: 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相送”、“饮酒饯别”的习俗及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意象,抓住意象,感悟诗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展示。 飞花令 主题:柳 二、谈话入境,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么一首诗,感人至深。 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1000多年前的一场送别。 生齐读课题。 三、读懂课题,感悟节奏。 1、读好诗,从读好诗题开始,读出了节奏,注意停顿。 指名小老师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诗题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 预设:送,就是送别。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使,出使的意思。安西,是一个地名,所以题目的意思应该是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2、大概了解古人称呼的方式:元二在家排行老二,他姓元,所以叫元二,在家排行老大就应该叫元大。 四、诵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读,注意读通、读准、读顺,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名读。 师指导朗读:读诗,不仅要读准节奏,还要做到声断气连,可以读的慢一些,再长一些。老师范读。指名读。 了解王维的诗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心中的诗歌。再次默读古诗两遍,用心读。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诗句和同桌说一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之间交流。指名交流。 预设:渭城早晨的蒙蒙细雨打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青砖绿瓦,还有门前一排排的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格外的清晰明朗。 预设:兄弟,请你再喝一杯酒吧,就这样喝了一杯又一杯,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五、抓住意象,感悟诗情 1、学习提示: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诗都爱用柳,诗人王维也选取了朝雨中的柳来抒发情感。咱们结合预习单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先交流一下柳的谐音。 预设:因为柳的谐音为“留”,王维很希望朋友能够留下。 预设:柳有辟邪之意,我觉得王维是希望朋友能够平平安安的。 预设:柳树容易成活,生长速度快,蕴含对友人随遇而安的美好祝福。 师:看,这就是古代折柳相送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咱们抓住诗中普通的景物--柳,借助它的谐音、寓意、习俗读懂这个柳字,读出了诗人的情谊。 2、第二幅画的诗眼:酒。 师:古有饮酒饯别之文化。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王维擎酒相送,先交流酒的谐音和寓意。 预设:“酒”同长长久久的“久”,寓意希望自己与元二的友情天长地久。 预设:王维希望元二能够留的久一些。师:所以,王维劝元二: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课件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路线。补充说明:从当时的渭城,途经西域要塞阳关,到今天的新疆库车的安西,全程约3000多公里。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人们出行的方式大多是......?生:坐马车,骑马、步行....... 这么远,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用上半年的时间。这一别,恐怕再难相见。所以,王维特地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元二。他举起酒杯深情的劝:生接读 在古代,没有皇帝的召回,作为使者的元二是不能回来的。他再次举起酒杯劝: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我们梦回唐朝。看元二这一路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诗配乐。看。元二所到之处,是大漠戈壁,是漫漫黄沙,是炮火硝烟,看着这满路的荒芜,满路的凄凉,诗人岑参这样写: 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我们大胆想象一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