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1671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84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茅屋,秋风,所破,教学设计
  • cover
杜甫,何以称“诗圣” ———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杜甫的长诗,并且是“歌行体”的诗歌,学生对这一体裁较为陌生,要介入“文体知识”,辅助学生认识。这首诗特点明显,句子以七言为主,间有二言和九言,句式灵活;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歌行体诗歌的节奏韵律,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到“歌行体”诗歌的魅力,为以后学习歌行体诗歌引路。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并不难,但学生无法体会诗歌最后一段中的呐喊,无法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甚至会怀疑这是诗人虚情假意的做作之举,学生对“诗圣”杜甫的认识,一直都是落在会背诵几个概念化的词语如“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而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一位用生命在书写的作家。学习《茅》时调动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诗歌的知识,补充相关的名句,让学生对杜甫其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茅》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对“诗圣”这一称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字正腔圆、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了解“歌形体”诗词的特点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理解和赏析。 3.通过辅助材料、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杜甫的形象,深入认识“诗圣”之担当。 三、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单 导入:同学们,猜一猜这个是什么字: 明确:聖—圣 聖,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 “何谓圣人?” 材料1:《说文解字注》释“聖”:“聖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圣人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并且用自己的口与笔将这些声音中包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材料2:《抱朴子·内篇》:“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 (某些学问或者技巧方面的极大成者,如“书圣”“药圣”“画圣”“棋圣”“茶圣”等。) “杜甫何以谓’诗圣’”?仅仅因为他的诗歌成就吗?带着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初读辨体,读出一点歌行体的味道 要求: 1.进行自由诵读,思考一下,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 ppt显示: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明确:我们以前学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篇幅比较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24句。 在句式上,以七字句为主,偶见二字句、九字句。 在韵律上,不是一韵到底,由头到尾押ao、i、ie、e、an、u韵,基本每段一韵,换韵即换段,换韵即换义。 明确:这是一篇“歌”。 材料3:“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但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2.回顾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思考一下这首诗该怎么划分节奏读起来比较有味道。二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分别怎么读? (1)七言句断句是“四三式”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