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6096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12556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32张
  • cover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领域,均取得了板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 定风波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而雨具先去,朋友均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于雨后作下此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诗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均感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不久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妨。 高声吟咏。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诗意: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咏,一边悠然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上片写“雨中”。“穿林打叶”渲染雨骤风狂的情形,“莫听”“何妨”表现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呈现出一幅雨中悠闲行走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无惧风雨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词人面对自然、人生风雨时不畏坎坷、毫不计较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寒。 斜阳。 刚才。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诗意: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来迎接。回头望一眼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相迎”传神地写出词人在风雨过后见到斜阳,心头陡生的喜悦、温暖。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在出游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反映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 主旨 1.理解性默写。 (1)突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躲避,而苏轼却在《定风波》的上片中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中的“_____ ,_____,_____。 2.词中“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拟人。这一句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无限喜悦之情。 练习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这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一切风雨都会过去,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练习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前期诗作明快清丽,多表现生活情趣;靖康之变后,经历战乱生活,伤时忧国成为其诗作主要内容。他亦工词,词大多作于南渡之后,往往寄寓家国兴亡、身世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