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自古忠孝难两全。晋朝的社会名流李密很小的时候父死母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可李密遭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一方面是官府催促他就任太子洗马一职,一方面是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刘氏危在旦夕。辞官就是不忠,就职就是不孝。在忠与孝之间该如何抉择?我们在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后人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 李密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身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表”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2.理解把握本文融情于事、以情动人的特色;体会作者复杂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选自《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收录了先秦至南朝齐、梁时七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七百余篇作品。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选编的。 《昭明文选》将文学作品与经、史子分开,确立了文学作品的独立地位。 课文出处 陈情表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奏章 禀告自己 苦衷的奏章 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古代奏章的一种,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解题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文体知识 需要解决的问题 1、是谁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情? 4、如何陈情? 李密(224-287)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名儒谯qiáo 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 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其后,晋武帝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辞不应征。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坐事免官。太康八年,卒于家中。 作者 (是谁陈情?) 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逼迫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史称晋武帝。他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已经灭亡,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背景 (向谁陈情?)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 3、司马氏以屠杀篡夺的方式夺取得天下,阴险多疑,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他作《陈情表》坚辞。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为何陈情? 陈什么情? 陈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 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 收到李密的奏表,晋武帝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感动之际,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密遂得以终养。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晋武帝司马炎主政的时候。当时,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