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设置一节历史与地理的融合课,通过《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从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为切入口,窥城览史、以小见大,将“一五”计划期间武汉在各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和1953年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究新课。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统编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1课,对于本单元起着引导作用,本单元要激励学生联系现实,充分发挥当代主人翁的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两个子目为并列关系,“一五”计划的开展为政治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从光辉灿烂的古代史到屈辱抗争的近代史,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引起了学生们心灵的震撼,学生开始自觉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学生刚刚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三课,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较为了解。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能通过“1954年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总结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能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分析概括史料,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通过武汉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背景和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1954年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教师讲述:1953年,在国务院城建总局顾问前苏联专家巴拉金指导下,以国家“一五”计划为指导,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在此基础上,为落实国家“156项工程”中落户武汉的重大工业项目,1954年底,武汉市建设委员会对规划草图进行修订,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圈出《武汉市总体规划平面图》中主要的工业用地分析武汉工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根据卫星云图找出长江大桥的位置,分析大桥选址因素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武汉这座城市结合,叙述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武汉工业的扶持和帮助,“一五计划”多个重点项目布局武汉,撑起了这座工业重镇的骨架。用“中国、印度、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