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我们小点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序号 13 内容 分析 本课通过探讨校园内(尤其是教室)声音控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适当场合保持低声交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构建和谐学习环境的关键。教材结合课堂讨论、课间休息等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声点”背后的社交礼仪与公共秩序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课标 分析 增强学生对社会规则与公共秩序重要性的认识,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下自我约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树立文明交往的观念。初步理解公共场合噪音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遵守公共规则的法律意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人格全面发展。明确个人在维护公共环境安静有序中的责任,激发社会责任感。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表达欲望强烈,但容易忽视不同场合下声音控制的重要性。他们尚未充分意识到大声喧哗对他人学习及自身形象的负面影响。本课将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静音挑战),让学生亲身体验“小声点”的益处,内化为自觉行为。 学习 目标 学生理解公共场所需遵守的基本规则(如保持安静),认识个人行为对集体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文明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轻声交流,体现社会公德。 初步感知公共场合噪音控制的相关规定(如学校纪律),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维护公共环境安静有序的责任感。 学习 重难点 重点:理解教室内保持低声交流的必要性。 难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自觉控制声音的习惯。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室环境对比视频、角色扮演卡片、静音挑战任务卡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教室嘈杂与安静对比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两种环境的感受和学习效率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小组讨论并分享感受。 学生能通过视频对比感知安静与嘈杂环境的差异,并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预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公共秩序”“噪音影响”等抽象概念。 补救: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辅助说明;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噪音的危害。 二、讲授新课 板块一:教室里面有点吵 现象列举:学生列举教室噪音来源(如课间打闹、大声讨论)。 影响分析:小组讨论噪音对学习、授课及个人形象的负面影响。 板块二:做个小小调音师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典型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现“高音师”的行为(如上课讲话、课间喧哗),然后互换角色体验“受害者”的感受。 反思总结:角色扮演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讨论如何避免成为“高音师”,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能列举教室噪音来源,并分析其负面影响。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换位思考,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预设:角色扮演或静音挑战中仍忍不住大声说话。 补救:分组时搭配自控力强的学生示范引导;设置即时奖励机制(如“安静之星”徽章)。 三、课堂练习 设计“静音挑战”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如阅读、写字),期间尽量保持无声或低声交流,以检验学生对声音控制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在“静音挑战”中能有效控制声音,完成任务且不影响他人。 教学预设:对学校纪律要求认识模糊,缺乏主动遵守意识。 补救:结合班级公约强化规则(如“教室三轻”);设计“文明监督员”岗位,轮流担任互相提醒。 四、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分享后。总结本课要点。 教师强调在不同场合保持低声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成为有礼貌、懂规矩的文明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