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1885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53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研究 1. 结合安史之乱背景,分析杜甫创作时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境界的关联。 2. 梳理诗歌叙事结构(秋风破屋-群童戏谑-长夜难眠-理想升华),关注现实苦难到崇高理想的跨越式表达。 3. 对比“吾庐独破”与“广厦千万”的意象反差,解读儒家仁者情怀的现代价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教具、课件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最近,一条“大诗人杜甫竟然怒斥小孩”的微博占领了热搜榜榜首。一时间,关于杜甫的种种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作为一名记者,你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了杜甫,向他了解事情的真相。 初步感知 1、采访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及衰的历史面貌,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其人被称为“诗圣”。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公元761年八月,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初读解题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题意:茅屋被秋风吹破 听朗读 学生齐读 疏通文意 深入研读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选取画面,四字短语概括。 答:狂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难眠 祈求广厦 找出直接描写秋风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狂风肆虐的情景? 答: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 “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找出间接描写秋风的语句,思考作者抓住哪些动词来描绘茅草纷飞的场面,这场面突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几个动词写出风之猛烈,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突出了秋风破屋的惨状,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为后文写诗人屋破遇雨的境遇之惨作铺垫。 目睹茅草被风吹走的痛惜、焦急。 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为何“公然抱茅入竹去”? 答: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归来倚仗自叹息”,杜甫在叹息什么? 答:叹茅屋、叹自己、叹群童、叹命运、叹人民、叹国家。 找出描写杜甫生活状况的句子。 答: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说说哪些词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答:铁:写出被子的冷、硬、脏。说明长期颠沛流离,诗人生活困窘。 裂:写出被子的破旧,因为破旧才容易蹬裂。 无干处:极言屋子的简陋和破旧。 麻:雨点密集,密密麻麻。更能突出屋漏给诗人一家带来的困苦。 何由彻:诘问式的感叹,表明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急切心情。 悲凄愁苦。 身处困境,杜甫想的是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胸怀? 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