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培养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韩愈却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 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请认真研读《马说》,并准备参加班级辩论赛。 作者名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特点:(1)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2)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读文正音 疏通文意 畅所欲言,辩论pk 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就能施展才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正方:我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识人才、懂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马也很可能会被无视、被埋没,无人问津。 反方:我认为千里马不一定非得遇到伯乐才能施展才能。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能用行动创造机遇。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伯乐的发现,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极有可能永远被埋没。 第二课时 辩论赛: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 正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方:世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此次辩论赛,我们作为正方,需要借鉴《马说》,从文中找到论证思路。 活动一:析读课文,识马之不平 (一)此次辩论赛,我们作为正方,支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请你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二)假如你是千里马,请你从以下四个角度阐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1.千里马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征? “一食或尽粟一石”。正是因为“食马者”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征,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凄惨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湮没无闻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 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4.食马者是怎样养马的?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请以千里马的口吻说说此刻的心理活动吧! 生:食马者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训练我,喂养我,我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