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 复活 》 【俄】列夫·托尔斯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目标 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如果生命有回响,那应该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震撼人心,涤荡心灵。 近期,学校发起一场沉浸式体验活动,活动场景为19世纪中期的俄国,我们班级打算以《复活》(节选)为底本参与本活动的情境布置。为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我班准备组建导演、编剧、演员、沙龙研讨四个小组,并结合阅读体会,为《复活》写一则推荐语。 任务情境 活动说明 导演组:介绍小说,梳理情节 编剧组:揣摩心理变化 演员组: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 演员组:分析玛丝洛娃形象 沙龙研讨组:举办文学沙龙,研讨小说主题 学习活动一 导演组 请导演组派代表,介绍你们所了解到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介绍小说 梳理情节 介绍作者 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介绍作者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相关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写作背景 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俄国资本主义急速扩张,导致农村遭受严重破坏,众多劳动者陷入极度贫困。持续的饥荒加剧了民众的苦难。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世界观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艺术批判能力也达到了巅峰。 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小说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内容 《复活》取材于真人真事。主要内容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 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梳理情节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学习活动二 编剧组 揣摩 心理变化 讨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揣摩人物心理。 学习任务单:揣摩人物心理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自省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