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3318

7 《包身工》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966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包身工,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2.掌握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第二课时内容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包身工》。上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悟报告文学文学性,以及二者的有机融合。) 一、理解文本的文学性 1.《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使用多种手法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作品的感染,请找出类似的典型语句,加以赏析。 ①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的住所比作蜂房,将她们的活动比作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做人的尊严。 ②“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芦柴棒”形象地展示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到惨无人道的摧残和剥削,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来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低贱卑微。 ③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 明确: 句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文明”一词属于褒词贬用,说明这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该句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愤慨。 ④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明确: 这一段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在修辞上运用反复、排比、比喻,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情况。作者用三个“像……一样”的句式,从手脚瘦弱、身体单薄变形、面色惨白三个方面描写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反复、比喻手法,写出包身工巨大的压力、濒死的身体,读来字字是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愤慨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 2.“反语”能增强文章的讽刺性,本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文学的讽刺艺术? ①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本是褒义词,在这句中易为贬义。作者借以说明有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搜集一些菜叶,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根本不是佳肴,这里故意称之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很难有一餐正常的食物,生存环境恶劣。 ②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 这句中的“合理”,褒词贬用。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和直接殴打包身工相比,这种方式对于“拿莫温”来说更加省力。在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下,“芦柴棒”这些“小人物”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被旧制度压榨、吞噬的悲剧命运促人深思,从而带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 ③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突出地表现了带工老板们到乡下用花言巧语哄骗包身工及其家长的卑劣行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