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当年革命背景,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用人物对话、动作等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文章题目的多重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细节,分析黄新的人物形象,并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概括并归纳出这类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进行探究和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难点:理解“党费”的多重含义,了解当年革命背景,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并归纳全文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同学年纪都还小,大家可能没有交过党费,党费到底是什么,哪些人要交党费,党费到底要交多少……同学们肯定有很多疑问,不过我们不用着急,相信大家学完了这篇课文之后,很多你内心的疑问就会得到解答。 (二)知作者,晓背景 1.作者介绍 王愿坚 (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中,既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的故事;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还有像《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而他的新作《足迹》获得了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做斗争。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它突出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3、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党费”这个题目呢?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以“党费”为题,点明了小说的写作线索,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三)字词积累。 熨(yù)帖 熨(yùn)斗 择(zhái)菜叶 选择(zé) 瞅(chǒu)空 歼(jiān)灭 惬(qiè)意 蘸(zhàn)水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赤手空拳:赤手:空手。两手空空。比喻没有任何依靠。 3.辨析词语: 沟通、勾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