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5454

北京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含答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3141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北京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答案
  • cover
北京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卷6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初三年级开展“探寻长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一)学生会宣传部同学整理了一段介绍“长城文化”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由连续性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体系的巨型军事防御工程。回溯历史,长城的营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明数代,两千多年的岁月浓缩其中,不计其数的故事传唱至今。 ②长城文化,一是与长城有关的遗迹遗存、民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民间信仰,二是文学、文化意象中的长城文化,三是在近现代形成的,以抵御外侮、寻求民族独立解放为主题的近现代长城文化,四是以长城命名的文化地标、文化品牌等。 ③长城文化的价值,既植根于区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有赖于长城象征意义的不断凝练和升华。从长城的军事意义出发,历代杰出将帅的英雄事迹一直成为鼓舞人民的巨大力量,巍然屹立的城墙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甲】从长城悠久的历史看,它 ① 着两千多年的苍桑变化,是一座记录战争与和平的丰碑,具有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从长城的 ② 着眼,它像一条巨龙在横贯我国北方的高山大漠之上蜿蜒起伏,以龙为图腾的中华民族从这里很容易找到共同心声;就建筑艺术而言,长城雄伟壮观、布局巧妙、因地制宜的高超设计,显示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智慧。以长城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强化了长城作为民族之魂的文化象征意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又被各民族普遍接受并得以逐步强化,进而凝练升华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乙】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早已是形容祖国辽阔领土的常用语。 1.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字义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回溯”中的“溯”和“扑朔迷离”中的“朔”都读作“shuò”。 B.因为表达的是“不低头、不卑下”的意思,所以“不屈”中有错字。 C.“契合”中的“契”有“符合,投合”的意思,应该读作“qì”。 D.“苍桑”在这里的意思是“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中没有错字。 2.依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分别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显示 ② 整体形象 B.① 镌刻 ② 整体形象 C.① 显示 ② 局部形象 D.① 镌刻 ② 局部形象 3.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分号 【乙】顿号 B.【 甲】句号 【乙】顿号 C.【 甲】分号 【乙】逗号 D.【 甲】句号 【乙】逗号 4.对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词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画线句子将长城比喻为巨龙,因为长城的蜿蜒曲折与巨龙的形态相似,这种形象化的描述能够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和壮观。 B.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比喻为巨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忍和勤劳。这种比喻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C.“因地制宜”的本意是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长城的建筑形式多样,根据地形变化灵活调整,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D.在平原地区,长城多为土质城墙;而在山区,则采用石砌的方式。可见,长城在修建材料的选择上遵循了就近原则,因地制宜,提高效率。 (二)文学社的同学为本次活动设计了展板。阅读展板上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古至今,赞美长城的名篇佳作司空见惯。唐代 ,李白写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展现了边塞的辽阔苍茫,刘禹锡写下“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以荒凉萧条之景寄托沉痛之思;宋代文天祥写下“长城扫遗蝶,泪落强徘徊”的诗句,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元代,黄溍写下“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的诗句,突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