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记住杜牧、李商隐的文学常识,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掌握“托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泊秦淮 杜牧 课程任务一 记住杜牧的文学常识,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诗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号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人称“ ”,以别于杜甫。与 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 为后世传诵。 牧之 樊川居士 小杜 《阿房宫赋》 杜樊川 晚唐 李商隐 写作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的割据,外部有敌人的袭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但统治者却不以国事为重,视国政为儿戏,整日过着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生活。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后庭花是诗歌《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一条穿城而过的河道。据说开凿于秦始皇时代。 经过历代文人且客品题,它的名字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秦淮成为游赏之地,贵族豪富们经常到此纵情声色。因此有“南朝金粉”一说,可见其繁华。 课程任务二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千古名句, 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 1 标注句读,并完成诗歌翻译。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能改成“游秦淮”吗? 1.“泊”指停泊、停船靠岸,“秦淮” 指秦淮河,诗题点明地点和事件,写诗人在秦淮河一带停泊。 2.“泊”指漂泊,漂泊是诗人目前的生活状态,被迫在外游荡,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互文: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景物:烟、月、水、沙(笼、寒); 画面:朦胧的水色夜景; 作用:“笼”字既在写景,也在抒情。这样朦胧、清冷的夜景也笼罩着诗人的心情,产生一些伤感的情绪。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2.第一句连用了两个“笼”有何妙处? 烟笼寒水月笼沙 借景抒情 承上启下 “夜泊秦淮” 承接上句的写景交代时间和地点,同时也照应诗题; “近酒家”为下文“商女” 的出场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