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词语理解(讲义)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主要考点】 【主要题型】 【命题趋势】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考点 文言词语理解 【真题研析】 考法一 词语解释填空题 考法二 词语理解辨析题 考法三 词语理解运用题 【核心精讲】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 如何应对一词多义试题? 知识点二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有哪几种情况? 解答古今异义的试题注意要点 知识点三 通假字 常见失误分析 如何复习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知识点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 知识点五 文言虚词 中考语文八个常见虚词用法总结 【命题预测】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阶段(第四学段)文言文词语的要求如下: 【词汇积累】 1.实词积累:要求学生积累、掌握 150 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如 “岸、卑、比、鄙、兵” 等常见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2.虚词掌握:需要准确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之、而、于、则、者、也” 等的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 【知识运用】 1.理解词语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这意味着学生要能够通过注释等信息,准确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语言现象。如知道 “去” 在古文中常表示 “离开”,与现代汉语 “前往” 之意不同;“妻子” 在古文中是 “妻” 和 “子” 的并称。 2.体会表达效果:要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词语对表达文章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的效果。 【主要考点】 1.文言实词 (1)通假字:指古代书面语言中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的 “说” 通 “悦”。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 “故” 在 “公问其故” 中是 “原因” 的意思,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中是 “所以” 的意思。 (3)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不同。如 “走” 在古代是 “跑” 的意思,如 “双兔傍地走”;“妻子” 在古代指 “妻子和子女”,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包括名词作动词,如 “策勋十二转” 中的 “策”,意为 “登记”;形容词作动词,如 “香远益清” 中的 “远”,意为 “传得远”;名词作状语,如 “斗折蛇行” 中的 “斗”“蛇”,分别意为 “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等。 2.文言虚词 常考的文言虚词有 “之”“而”“于”“以”“其”“者”“也” 等。其考点主要是理解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如 “之” 可作代词,代人、事、物,如 “渔人甚异之”;可作助词,相当于 “的” 或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等,如 “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可作动词,意为 “到、往”,如 “辍耕之垄上”。 【主要题型】 1.词语解释填空题 (1)直接解释:给出文中加点的文言实词或虚词,要求直接解释其意思。如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中 “属” 的意思,答案为 “同‘嘱’,嘱托”。 (2)结合语境解释: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词语。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中的 “鄙”,结合语境应解释为 “目光短浅”。 2.词语理解辨析题 (1)一词多义辨析:给出多个句子,让考生判断其中同一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例如,判断 “以刀劈狼首”“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 中 “以” 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分别是 “用”“因为”“来”。 (2)虚词用法辨析:针对常见文言虚词,给出不同句子中的虚词,让考生辨析其用法。如判断 “之” 在 “忘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