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4027

21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55683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语文,初中,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己亥杂诗(其五) 同学们,在清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列强环伺,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1839年,即己亥年,这样一个特殊节点,整个国家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就在这一年,一位极具才情与抱负的文人龚自珍,因对时政不满,毅然辞官。他一路南下,心中感慨万千,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315首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一首,去探寻龚自珍的内心世界。 1.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重点) 2.运用“知人论世”法,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鉴赏诗歌,陶冶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素养)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sè)人,号字庵,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龚自珍全集》。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知人 论世 “知人 论世”的基本原则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 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者的生平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刻、透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五) Jǐ hài 龚自珍 yín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韵律。 沉潜讽诵: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题目交代了诗歌的 。 写作时间 感“己亥诗” 浩荡①离愁白日斜, 吟鞭②东指即天涯③。 落红④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浩荡:这里指诗人离京时的无限愁绪。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③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④落红:落花。 译文:满怀离愁正对着夕阳西下,鸣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1.诗歌前两句叙事,写了一件什么事? 诗人辞官离京 知人论世:《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当时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白日斜” 2.圈出诗歌中出现的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的诗人情感。 “落红” 写夕阳不用“红日”而用“白日”,表明心中惨淡至极。 花朵离开枝头,生命走向尽头,飘落时更显孤苦无依。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吗?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诗中哪个字能直接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愁 离 离职之愁、离京之愁 无法救国济世之愁 浩荡 愁绪广阔无边,却也豪气万丈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