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庄子》 1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专门描写古人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的文章。在欧阳修的《卖油翁》中,我们看到了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在魏学洢的《核舟记》中,我们欣赏了奇巧人王叔远那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技巧;在林嗣环的《口技》中,我们惊讶于口技艺人的精彩绝活;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们赞叹于琵琶女精妙绝伦的弹奏技艺。 新课导入 南怀瑾先生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 新课导入 乱世争雄,先进的思想家争先给出治国良方,孔孟以“仁政理想”,主张“养民”“教民”,帮助人们解 决温饱等实际问题。 而道家所关心的,则是哲学问题,人处于乱世如何立身处世、自我保全,帮助人家解决精神困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药店,看他给世人开了一副怎样的养生秘方? 文学常识 壹 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作品介绍 《庄子》善于虚构,多用寓言形式,“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善取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郭沫若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作品介绍 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 它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其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 “邯郸学步"最早见于《庄子·秋水》 “庄周梦蝶"最早见于《庄子·齐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