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能学以致用,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解题 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约评论员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 相关常识 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 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特约评论员文章 ▲《光明日报》 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创作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片面机械思想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状况,邓小平多次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8年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文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体知识 特约评论员文章是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 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文体知识·社论 用途: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代表媒体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这种文章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政治风向标”。 内容: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社论的作者由报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者不署名具体姓名,一般只署名“本报评论员”或“本报特约记者”。 类型:阐述型、启迪型、评价型、论辩型、纪念型 解说题目 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一定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事物也是一种实践。 实 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 理 题目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指的是实际去做,履行,不是仅体现在理论上;“唯一”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题目明确提出了观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初读感知 梳理结构 第四部分:上升规律———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