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5299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498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试卷,答案,PDF,语文,杭州市
  • cover
杭州 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直接靠土地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以 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 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区分 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这 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 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 的幽暗。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 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20世纪 80年代以后,世界初步形 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 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报》: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了传统中国的乡土性特征。在您看来,中国百 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 1页/共 10页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正是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两大题材之首的 “乡土题材”成为百年不衰的主旋律。因此,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所谓乡土文学主要成就在乡土小说领域 之中。 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也 就是“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 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 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些扎根乡村,以乡村的人和事为创作对象的乡土文学,在中国百年文学发展史 上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史》的作者,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百年 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 20世纪 20年代和 80年代,前者 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 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 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 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 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