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5411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5747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语文,答案,PDF,试题,考试
  • cover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弱德之美”是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提出的一个词学批评术语,最早见于叶嘉莹 1993年所写的《从 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弱德之美”是揭示词体之美感特质的抉幽发微之论,这一 概念来源于叶嘉莹数十年阅读、写作、教学、研究的反思和体认,更根植于她本人为人立身的修养持守, 故其价值影响所及,亦兼有学理与心性两个方面。 清代词人朱彝尊与其妻妹冯氏有过一段不为社会伦理所容的恋情,朱氏词集《静志居琴趣》中的爱情 词即为此事而发。叶嘉莹在赏读朱氏这些词作时发现,“这种不为社会伦理所容的感情,却恰好正因其有不 为社会所容的‘难言之处’,乃反而形成了文学中之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她拈出“弱德之美”一词命名 此种美感,并将其解释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 一种美”。 “弱德之美”作为词学批评理论的第一个重要价值,乃是明白具体地道出了词体之特美的本质。词作 之内容、风格,词论之用意、角度,杂然而陈,“弱德之美”说乃独能道出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风格 之词作所共通的一种本质上的美感,超越空里游丝般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前人词论,对这种美感给出了 使人易于明白领悟的阐释。 顾随先生曾说:“作者不能使人见是作者之责,写得能见而读者不能见是读者对不起作者。”叶嘉莹评 赏诗词也常持此论。“弱德之美”作为词学批评理论的第二个重要价值,便是将一些难以为读者所见的词人 词作之美感发掘出来。碧山词常有“晦涩”“堆砌”之讥;朱彝尊情爱之所发有违社会伦常;陈曾寿在清 末民初的社会大变动中,进退出处之际也不能尽属无愧。然以“弱德之美”观照之,这些词人词作中仍不 乏真纯诚挚之情感、殉身无悔之精神。从情感之本质来看,他们的作品自然难以和屈原、陶渊明、杜甫、 苏轼、辛弃疾等具有精诚光伟之人格的作者相比,但人生于世,许多情境难以用简单的是非去评判,为情 第 1页/共 9页 所困、为事所苦之际所面对的矛盾、困惑,种种难以明言又郁结于心的煎熬、痛苦,原是人世间之共相。 方其进退两难、有苦难言而又有一段必不能已的深情澎湃于心之际,词中感发生命之质素却隐然与苏辛诸 公有暗合之处。叶嘉莹“弱德之美”说对此类词人词作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对个体心灵的包容和关怀。 如果说“本质性”是“弱德之美”的广大之处,“包容性”则是“弱德之美”的精微之处。 “弱德之美”固然是一个词学批评术语,却亦是人之立德修身的一种品质。叶嘉莹亦曾表示,她对“弱 德之美”的体认与任何理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与她个人之天性与从小所念的《论语》有很大关系, 她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共鸣原是出自天性之中对“弱德之美”的亲近和认同。如是则“弱德之美”除学理上 之价值外,亦具心性上之价值。 “弱德之美”作为立德修身之品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珍重好修之持守。此意正如屈原 之“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即便身处困厄,难有所为,也绝不放弃自身的修养。二是追求 理想、所有完成之精神。此意正如司马迁身受宫刑,却不甘心“鄙陋没世”,要在孔子之后五百年“绍明 世,正易传,继春秋”,写成传世之作《史记》。叶嘉莹在谈《史记·伯夷列传》和石声汉词时提到“弱德 之美”,是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