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26328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33969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孤篇盖全唐”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 “以孤篇压倒全唐”、 “盛唐第一诗” 、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目录 吟咏诗韵 壹 文本理解 贰 鉴赏分析 叁 课堂小结 肆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唐代诗人。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代《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解 题 《春江花月夜》这个标题有何特点? 明确:春、江、花、月、夜 五个名词,五个意象,五幅画面。 五个主题,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诗题来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旧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春 江 花 月 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读感知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请结合作品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 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月之“照人”,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 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 1~8句 9~16句 17~36句 意 境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置身诗境 对于读者来说,要品味、感受意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应该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 ———臧懋循《元曲迁序二》 感受者与艺术家那两半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什么其他人所创造的,而是自己所创造的。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鉴赏指导 如何做到“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领会诗歌的主题,了解作者的立意。 2、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做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3、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作深入浅出的分析。 4、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 5、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这里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在诗歌鉴赏中往往有“化虚为实” “以虚笔写实景”两种手法,比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