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市 2024-2025 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赋予莫高窟“数字生命”,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摄影录像的采集, 为洞窟、壁画、彩塑等生成数字图像,可以实现文物数据信息的永久保存。采集之后是拼接,每幅图像皆 是局部,要拼出完整壁画,误差控制须在毫米级。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 295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 和 186个洞窟的数据处理,逾 5万张档案底片实现数字化。 保护好文物的同时,要做好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戴上虚拟现实设备,游客不仅可以零距离观赏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身临其境参与壁画 故事情节,或飞跃云端览胜景,或奏响天乐听“神曲”……今年暑期,敦煌研究院创新推出的“寻境敦煌 ———数字敦煌沉浸展”,高精度立体还原了现存最早有明确建窟纪年的西魏第 285窟,成为敦煌游的爆款 体验项目。 “寻境敦煌”是敦煌文物“活起来”的缩影。从建成“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到上线“数字藏经洞” 及其国际版,再到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些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让璀 璨文化绽放新光彩。 (摘编自宋静思王锦涛《数字技术助力———敦煌文化绽放新光彩》,2024年 11月 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让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这既为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增添 第 1页/共 9页 着博物馆的创新活力。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一度无缘与公众见面。博物 馆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将考古现场做成虚拟展厅。通过官网的“线上展览”,观 众不仅能“身临其境”观赏壁画,还能体验繁复而精密的修复工作。这启示我们,用好数字化技术,创新 形式,推出更多线上展览、云课堂、观展互动等,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博物馆的展厅更好延伸进大众 生活。 让博物馆里的藏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遇,不仅有利于激活文物的生命力,也能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 距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文物为原 型的盲盒……一个个博物馆文创产品走红,背后是让文物融入日常生活的努力。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文物 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才能更好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博物馆文化能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融合,形成新业态。比如,有的博物馆将市 集、演艺、非遗展示、主题邮局等新元素、新玩法融入运营,更好地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有的开展精 品课程进校园活动,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有的城市开展“地铁遇见博物馆”主题展览活动, 以丰富形式展示文物瑰宝……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发展至今,其职能不仅仅是“历史的储藏室”,更是 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多做文章,既能推动更多人触摸历史文化、感 悟文脉流淌,也能为美好生活添彩。 (摘编自龙国贻《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2024年 11月 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近年来,一系列多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