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境导入 孟浩然的《临洞庭》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水气蒸腾,氤氲万状,;杜甫的《登岳阳楼》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浩瀚无边,波浪掀天。 今天,让我们乘洞庭之舟,与诗人张孝祥一起领略美景,抒发情———… 作者简介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写作背景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小结上阕 诵 入 境 读 把 词 眼 握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 把握词眼,诵读入境 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澄澈” 赏 悟 怀 景 诗 同 行 意 任务一:赏自然之美 让我们乘一叶小舟,观洞庭之景,赏自然之美。结合诗句,说说洞庭湖美在哪里? 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请你代入这两个词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差别。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声”二字风有强弱、方向之分,可是没有颜色的区分,但是敏感的诗人是可以感受到风色的。 李白在《庐山谣》中写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描绘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 读之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青草” 美在万里无云、水波不兴 点明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 点明时间; 营造了天高气爽,风平浪静,玉宇澄清的环境氛围。 思考: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琼田”:比喻,在月光下如同镜面和玉石一样。 形容湖水 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夸张,极言湖面之广阔。 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比喻夸张 对比 美在明净、开阔 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你想到了学过的课文中哪句话与它意境相似?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颇有自然造化为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美在水天辉映、上下通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思考:如何理解“表里俱澄澈”的含义?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通过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是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同时,这句话又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凸显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 难与君说的“妙处”是指什么? 洞庭湖的月光湖色之妙。 此时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净融为一体,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