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7444

黑龙江省龙东高中十校联盟2025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384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黑龙江省,适应性,答案,试题,语文,试卷
  • cover
黑龙江省龙东高中十校联盟2025年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形象建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主要通过自塑和他塑两种方式进行。 “自塑”主要是指对本国形象的自我塑造。其基本策略是国家主动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以及价值观、发展理念和国际责任等,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真实的国家形象。当下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要厘清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塑造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和如何塑造理想的中国形象。 塑造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形象,有赖于国家运用自身权力,确定国家形象的定位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一战略定位是自塑“可信、可爱、可敬”的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根本原则。 如何塑造理想的国家形象,本质上是方法论问题,而中国近几年在自塑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载体、拓宽渠道、创新方式,以自主、积极的态度塑造国家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文化和中国成就,提升中国软实力。自媒体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的新生力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裂变性和智能化等传播特征,有利于丰富国家形象建构的信源、内容和传播方式。来自民间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相较于主流媒体更接地气,与海外用户更易产生共鸣、共情和共识。 不同于自塑,他塑来源于“他者”的塑造,即作为塑造和传播客体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他国视域下的国家镜像。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经济体制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呈现显著的差异,而在对他国进行形象塑造时多立足本国立场、视角和利益,因此国家形象的他塑往往难以呈现被塑造国真实、客观、全面的形象。长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很多时候被“他塑”为“东方的”或“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沉默他者”,而中国形象“自塑”的“合泥”和“失语”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形象进一步“定型化”。 国家形象建构在塑造国际声誉、影响外交关系和推动文化外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望与他塑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国家形象这一动态、复杂过程提供宝贵视角。同时,自塑与他塑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融合与转化的,表现出两者的多样性、动态性和融合性。 (摘编自泈亚林《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历史进路与路径选择》) 材料二: 1988年,霍斯金斯和米卢斯提出了“文化折扣”,该概念主要强调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商品从一个文化区域流入另一个文化区域时,人们在进行文化商品消费时,理解能力和兴趣等都会大打折扣。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当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困境,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样态,在向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样态传播互动时必然带来“传播折扣”现象,研究者多将这种折扣现象的成因分为三个层面。 “整体性”认知VS“分析性”认知:传播折扣的底层认知结构差异。目前,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的心理实验数据表明,东亚儒文化圈中成长的人更倾向于“整体性”认知结构,即在观察事物时,会关注事物所有相关的因素,具有整体全面性,在逻辑推理时,强调辩证思维逻辑,信奉既“是”又“不是”的中庸之道;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认知结构,在观察事物时会努力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喜欢用分类的方法将事物归属于某一类别,非此即彼,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