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长沙市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1 小题,共 19 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江村,家里的日子是处处围着灶台转的。“灶”意味着对于“火”的掌控,在老一辈江村人 的回忆中,除了满足做饭、烧水等基本的生活需要,灶台还能用于制备喂养家畜的饲料,或者处理秸秆、 木柴等农业生产中的“剩余物”,其用途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灶”又是与江村的民俗文化紧密关联的。 “熏青豆”是江村人家的必备品,每年秋分过后,当地人家便去自家田地里采摘毛豆,剥开煮沸,置 于灶台上烘烤翻动,待青豆烘干起皱后即可出锅,在当地的人情往来中,常常作为家庭的“门面”用于泡 茶待客。 江村人尤其是当地妇女信仰“灶神”,每逢初一、月半以及过年过节,家中妇女都会早早起来,祭灶 祈福。在老一辈看来,有了“灶”,日子才有着落;有了“灶”,才能每年熏青豆招待来客,家里才有面子; 有了“灶”和“灶神”像,才能按时供奉,以求全家平安。甚至可以说,要是没了“灶”,房屋就不像一 个完整的“家”。 同“灶”最相关的吃饭问题也是家中最大的事情。 掌管做饭的,一般是家中的女主人,若是婆婆做不动了,“灶”的掌管权便转交到了儿媳手中。倘若 遇上父母外出务农做工,孩子们总是要“当家”的,他们早早就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有关灶台的一切。 周家民宿的男主人回忆起儿时生活时说道:“不是怀念,是忘不了!———小时候我有一个弟弟,还有 一个妹妹,不就是三个人做饭吗?这很好玩的,谁烧火、谁上灶(做菜),都要争的。”对于孩子们来说, 灶台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化机会,让他们能够早早地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 从空间布局上看,从前农村人家中灶台与餐桌是在同一个房间的,正是这一方小小的灶间,成了家人 每天相聚、聊天的场所。 “同灶共食”的记忆连结着大家庭的过往,一位奶奶回忆道,“以前我(家里)有七个人,我女儿女 婿两个,我们两个,我一对公公婆婆,一个小姑,两个灶台,一个烧菜,一个烧饭。(大家)在一个桌子 吃,热闹的、开心的呀。几个人说说话,闹忙闹忙的。” 另一方面,也只有共用一个灶吃饭,才算得上“一家人”。因此,兄弟分家又叫“另起炉灶”,即从此 “各用各家灶,各吃各家饭”。正是在“围着灶台过日子”的生活实践中,家庭生活的知识得到了传承, 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得到了确认,“家”也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再生产。 三十余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江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现代化的灶具逐渐进入了村民的视野,一方面为江村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断冲击 着传统灶台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灶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视作“不干净”的存在。人们觉得用灶台会搞得房间里“烟 雾弥漫”,影响住处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当农村家庭需要装修或重建房屋时,“灶”总免不了被“请出去” 或拆毁的命运。 “原来有灶的,现在造楼房把它拆了就没有了。那个灶我小时候就有了,拆掉的时候舍不得!”一位 大妈不由得如此感慨。 人与“灶”之间难以割裂的情结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了体现。事实上,老一辈江村人总在以各种替代 性的策略保留“灶”在家中的一席之地。早年,如果一户人家需要翻新住房,他们常常会在庭院的小平房 里重新砌一个灶,甚至专门修建一间小平房来摆放灶台。 近年来,新的住房政策严格限制了每户的房屋总面积,小平房也需要纳入总的平方数,为了尽可能保 留主楼的面积,人们不愿意在主楼外单独建小平房,灶陷入了“无处安放”的境地。一些人家开始购买不 锈钢制造的可移动灶台,甚至请人或自己制作简易的“灶”,其形态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