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38896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3854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菏泽市
  • cover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子学”追求对先秦子学学术图景形成新的理解。旧的认识受《汉书·艺文志》“道统”叙事的影响,常特意将儒家尤其是孔子立于先秦学术的核心位置,民国以来的学者对此虽有所反思,但大部分人还是不自觉地沿袭该习惯,这具体反映在现代一些学者关于诸子学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比如,书籍目录多把孔子放在首位,似乎是以此标志子学的开启,然后为了脉络的连贯,继之以反儒的墨子和之后卫道的孟子,而年辈比他们都长的老子则被放在后面,与庄子组成一个单元,似乎他在诸子学发展上只代表一条副线。显然,老子在诸子学发展史中的独特位置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当然,这种将老子边缘化的做法可能是基于对老子年代的怀疑。但综合郭店简《老子》等出土文献和当前学界的主流判断,我们还是基本认同《史记》中的记载,认为老子就是孔子问礼的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传世的《道德经》与老子所作之书会有文本的差异,但是主体是一个。 而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忽视老子的现象其实是文化惯性使然。在独尊儒术的传统下,人们排列典籍已经习惯将儒家尤其是孔子放在优先位置,从最早的《汉书·艺文志》到现代的《四部备要》,其中关于子书的排列无不循此原则。而在文化史上,也逐渐积淀成了“孔老”合称的说法,其蕴含的其实也是一种先“孔”后“老”的偏见。但是,按年辈来讲,老应在孔前这才符合客观历史,那么上述说法中以孔为先显然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价值立场简单来说便是道为儒辅、子为经辅。而在当下,“孔老”应该摆脱这一陈旧内涵,变成平等化、一体化的“孔老”,并以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 尤其是在诸子学发展史中,老子与孔子应得到一视同仁的看待,老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价值必须被正视。首先,老子所传《道德经》是最早的“私家著述”(此就思想性意义上的著述而言,兵法、史传不在此列),而这种思想性的私家著述正是子学的核心特质,相比于“述而不作”的孔子,老子更能标志子学的开端。其次,“周文重建”是诸子时代的思想争论焦点,其根本问题在于文明重建的依据与路向之争,而老子最早对周文展开反思,这可以说是为诸子时代的论战拉开了序幕。最后,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浑融博大的概念,其对于世界本原的独特理解与建构,为理解、包容百家间的争议提供了一个视角,庄子能超脱各家之争司马谈能发现各家“殊———之“同归”、《淮南子》能融汇诸派立场,正因为他们都选择了“道”的视角。可以说,老子为学派间的融通开辟了空间,为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他在子学开端时便给子学铺展了宏大的格局。综合以上方面,在诸子学领域,我们有必要改变孔先老后孔主老辅的旧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孔老齐等的地位。甚至参考“周孔”的说法,亦可谓之“老孔”在礼乐文化上,孔子承袭周公事业,故周先孔后,而子学发展史中,在孔子开展私学之前便已有老子体道乃至撰述,两者同样是前后相承,故亦可有老先孔后的排序。 (摘编自方勇《六论“新子学”》) 材料二: 从春秋战国到独尊儒术之前,是中华文化发展变迁的关键时期。其间所取得的思想突破,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学术与思想的发端和发展,更在代代传习中逐渐内化于中华文化传统与国民气质,而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开启者和重要参与者。 与其他诸子不同,对孔子的推崇从子学时代之初就已然开始了。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传统中国对孔子文化地位的一致认可。以上的一切又与孔子作为子学时代开创者的身份密不可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点”,孔子又是链接起三代智慧与一统背景要求下的学术文化的重要一环,成为秦汉一统局面下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