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3月调研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调研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 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 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 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 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 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 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 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 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 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 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腹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 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理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 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 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斯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 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 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 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 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 应该是作者的赫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 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米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 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 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 者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 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 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 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 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