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安鹤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古诗词诵读前三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代巨变带给文学的新变,同样也令儿童文学观面临时代挑战。今天,儿童接受的美育已发生新变,全媒体时代儿童阅读更加开放与多元。那么,儿童文学文本界定是否也应呈开放的态势,促使儿童文学观念呈现出多维面向。 儿童文学的多维面向是一种时代的新质,儿童文学文本形态的多样性日趋复杂。比如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往儿童文学文本大多呼应儿童教育、游戏、娱乐等多重需求,如今许多文本在探索和落实传统文学语言艺术的同时,还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可操作因素的设计,融进其他艺术元素,如音乐、美术、科幻等,以此作为文学呈现的辅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美形态和文学生态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也赋予儿童文学创作新的经验和新的可能。 目前,作者队伍日益趋多元,除了传统儿童文学作家,还涌现了一批以成年人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家以开放的儿童文学观,投入儿童文学的写作。他们认为,伟大的文学总会趋向于孩子般的沉静,其中最真的童心童真,以及灵魂中最透亮的部分,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本心,或说是儿童文学的异质性。有些作家或多或少不满于所读到的许多作品叙事手法的欠缺,认为儿童文学尤其小说毕竟还是要讲究叙述艺术,后来这些作家真的写出了自己的儿童小说。文坛名家写儿童文学,其实也是儿童文学的传统。比如现代文学的叶圣陶、华君武等,他们都是传统文学作家。近年来,不少中国文学名家也开启了“为儿童写作”之旅,如马原的《湾格花原》、张炜的“半岛哈里哈气”系列等。马原等文学名家的儿童文学多是回望消逝的童年,作品颇具艺术追求,尊重童心,珍视童年,也有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叙事成熟,成人和孩子都可阅读。 从接受美学而言,只要是为儿童写作,并具有童心童趣的文本,我们就应该热情欢迎。犹如英国批评家霍林代尔所说,儿童性不仅是儿童的当下存在状态,也是存在于成人身上的一种可能状态。不论儿童还是成人,他们都能通过对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重建自身的儿童性。所有的成人都曾是孩子,心中都珍藏着一个永远之远,也不会长大的孩子,这是人性的底色。因此,写少儿记忆的作品,一般都是作家的心愿之作,以此寄托自己年少时的某种情感。 童心童真是儿童文学内部的异质性,它既使儿童文学拥有一般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又是其异于他者的辨识标志,这也决定了优秀儿童文学文本的艺术品质。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孩子的,也是成人的。认清这一点,有利于建构开放的、创新的儿童文学观,为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带来更丰富的可能。 (摘编自张燕玲《建构儿童文学更丰富的可能》) 材料二: 就主题内涵及分类来看,儿童文学的主题其实是文学母题在童年文化场域中的审美细化和具体呈现。它既包括民族大义、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等宏大主题,也涵纳生态和谐、现实参与、生活实践等社会主题,还体现亲子之爱、教育关怀、伙伴友谊等童年主题。 当下的儿童文学主题写作作为原创儿童文学现实生态之“主脉”,实际上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儿童文学主题写作顺应新时代要求,聚焦“宏大主题”和“社会主题”,能集中体现原创儿童文学的文化使命和现实担当;另一方面,现实中被曲解“窄化”和概念化的儿童文学主题写作,让原创儿童文学社会参与意识与文化建构功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创儿童文学的艺术繁荣。 具体而言,这种不良“症候”主要体现在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