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2202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45054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七,试卷,语文,质量检测,重庆市,学期
  • cover
高 2025 届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25.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在智能算法时代,海量隐私数据是一种基础性社会资源,也是算法受众与算法平台 或组织争夺、控制和利用的质料对象。算法是一种规训权力,会不断争夺隐私领域规则 以及个人隐私资源分配的控制权,从而持续影响算法受众产生隐私未得的感受。 个人信息收集是算法隐私剥夺行为的起点,也是算法受众接触算法平台时经历与个 人隐私资源被争夺相关体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台能够通过三种方式争夺算法受众 的隐私资源。分别为:过度收集个人隐私信息,有一些平台不需要用户的定位,也不需 要知道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就能读取这些信息;利用服务功能迫使个体主动提供个人信 息,即个体必须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才能使用平台提供的部分服务;通过非法手段,如黑 客破解、网络攻击等获取个人数据。 由于算法受众往往无法了解或理解平台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算法受众 表达了对个人隐私资源的担忧。平台整合不同渠道、不同颗粒度的数据隐私信息,通过 这些东西去挖掘不想暴露的信息,继而掌握了更多个人生活细节,包括消费喜好、消费 能力、社交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平台继续对已有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将零散且孤立的 隐私信息汇总成可匹配用户的“整合型隐私”。最后,经过整合、分析和数字画像,个 人隐私信息最终被平台转化为被其掌握和利用的数据资源,个体也因此变得更加透明。 在个人信息传播阶段,算法隐私剥夺现象进一步加剧,算法受众强烈感受到个人数 据隐私似乎完全脱离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个体某些真实信息未经其授权同意就被平台 不当披露,抑或直接关乎个人的隐秘被平台曝光。个人拥有合理披露自身信息且不受侵 害的利益期待,因而无论是不当披露还是曝光数据隐私,都是对个人隐私期待的破坏。 更严重的是,个人信息一旦公开传播,就给算法受众带来个人信息失控的风险。 算法隐私剥夺行为违背公平理念进而带来隐私伤害,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利益。 对算法受众而言,算法平台的监视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构成了主观隐私伤害。私生 活处于不安宁状态,意味着个体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隐私关注、焦虑乃至精神上的痛苦 之中,对被监视感到不安和恐惧。个人信息被意外使用对个体造成不利后果,构成了客 观隐私伤害,如个人信息遭算法平台不当披露后被电信诈骗等利用。算法隐私剥夺行为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 1 页) 引发的客观隐私伤害,还可能导致个体在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遭到歧视性对待,包括 妨碍个体将来获得平等工作的机会、购买保险的支出费用以及过有尊严的生活等等,进 而引发出个体的愤怒感。总体而言,隐私伤害的主客观类别可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如 同攻击是担忧被殴打一样,对不受欢迎的观察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信息驱动的伤 害的担忧,其结果都导致了算法受众人格剥夺感受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发挥自主性,实施反向规训的抵抗策略,如卸载比较小众、冷 门的 APP、关闭平台非必要的授权、寻求替代平台、转换使用、减少平台授权范围、伪造 个人信息等等,但这些抵抗只能使个体暂时“无力地避让”。最终,当个体的隐私价值 能力有限,外界救济保障措施相对匮乏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