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43860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3-3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374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5届,高三下,三下
  • cover
北京石景山区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两代的小说,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小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京杭大运河贯通带来的市井文化的兴盛。自隋朝开始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使原来相对独立的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得以深度连接。南北民俗礼仪、饮食文化和休闲娱乐方式等不断融汇,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运河城市也成为商贾名流、文人墨客的荟萃之地,由此带来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繁荣。出生或寄居在运河城市的作家以文学为载体描摹运河风光和市井繁华,讲述运河城市故事,抒发人生志向和家国之思,呈现了群体性的家园记忆、生命意识和审美风范。 粗略估计,明清小说中有七八成可称作运河流域小说。可考的作者多来自京杭大运河沿岸,小说内容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运河流域的社会生活。优秀的章回小说如《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不同程度地写到了以大运河为舞台的故事。 作为世代累积型小说的《水浒传》,其主要故事自宋代到元朝就在运河沿岸的民间广泛流传。梁山泊是大运河(会通河)的重要水源地,小说中贯通南北的水路指的就是会通河。它书写的风俗、饮食、方言至今还传承在鲁西运河沿岸。文人创作的小说对运河文化的反映则更为深刻。《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士绅的生活,对运河城市扬州、苏州、嘉兴、杭州以及运河辐射城市南京都是显笔直书。书中各色人等因各种原因奔向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运河之都,人物日常出行多走水路,叙事空间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虽主要在京都,但运河流域的民情风俗、园林建筑、人物形象、饮食习惯、生活娱乐等浑然流露于全书。它不仅是曹雪芹“追忆逝水年华”所幻化的“秦淮旧梦”,更是一篇大运河文化的民俗风情史。 明清小说对大运河的书写,反映了运河区域的交通状况;记录了运河城镇、街道码头、钞关公馆、闸坝桥堤、庙观古迹;记述了运河疏浚、洪涝赈灾、行船遇险、河务管理,又描绘和反映了自然景观、风土民情和官民信仰;对成为背景人物的官员、运军、商人、船民、艺人等也有描绘。明清小说引入宦游和旅行模式,使得人物和故事都随着运河的通运而流动,运河的水、岸、城文化因此得以远播。 (取材于张云、宋秋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红楼梦》是以京杭大运河为底色的小说。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细节描写,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大运河文化的烙印。如果我们将大运河当作一种解读《红楼梦》的“认识性装置”,或许能开发出一条便捷的读懂小说的通道来。 《红楼梦》是曹雪芹为其家族六十年金陵境遇吟唱的一曲挽歌,而这挽歌却是以书写京都贾府兴衰的形式吟诵的。小说中存在“南”虚“北”实两个中心,且由京杭大运河通连。小说的中心故事起于姑苏阊门,结于宝玉向贾政叩拜诀别的毗陵驿,“始”(苏州阊门)“终”(常州毗陵驿)在运河之上;姑苏甄家的“小荣枯”,衬托京都贾家的“大荣枯”。作者还匠心独运地设计了金陵的甄府和京都的贾府,以一虚一实的镜像关系强化了南北的对应,而连接它们的则是一条强有力的脉动。体现在文本中,就是小说的叙事空间随着黛玉自扬州登船北上而转移到京杭运河最北端的京都,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如做虚线般地被勾勒了出来。 在日常生活描写中,曹雪芹采取“以南写北”的策略,将宦居京都的贾府深深地打上江南的烙印。贾府上下非南物不乐,大的日用采买多在南方;薛蟠从江南做生意回来,特意带回两大箱江南物事给宝钗,宝钗将其分送众人,引得见土仪的黛玉“思故里”。贾府中的人物离不开江南的生活方式,连南方天上的水、地上的花蕊都跟人进了京。饮食方面,江南名酒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