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陈情表 李密 壹 作家及背景 1.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 ,由 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 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 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 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长于经学训诂,著有《述理论》十篇,失传。《晋书·孝友传》一文将他列在首位,誉之“ ”。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后人续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壹 作家及背景 1.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长于经学训诂,著有《述理论》十篇,失传。《晋书·孝友传》一文将他列在首位,誉之“以孝谨闻”。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后人续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祭十二郎文》,唐代韩愈作品,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韩老成的英年早逝让韩愈悲从中来,写下此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资料拓展 文化常识 2.奏议介绍——— 、 、 、 、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1)“表”是 , 。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 , ,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 ”,结尾常有“ , , ”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 》、李密的《 》。 (2)“疏”的本义是“ ”,是古代大臣向皇帝 的一种文书。形式既有 的华美、整齐,又有 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典范之作如魏征的《 》。 文化常识 2.奏议介绍——— 、 、 、 、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1)“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