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孝,善事父母者。 ———《说文解字》 导入新课 善父母为孝。 ———《尔雅》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 ———《论语》 陈情表 李密 “史上最走心的辞职信”———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李密和写作背景; 2.自主疏通文言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表文中遣词造句精当得体的效果。 4.学习并运用本文陈情说理的构思技巧和形象精练的语言艺术。 3.品味文中真挚朴实的深情,结合李密其时处境,正确深入地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学习目标 宋 苏轼: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后人续) 读《报任安书》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清 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卷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宋 李格非: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迹。 经典评价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这篇文章不以构思奇妙见长,而以感情的真挚、朴实和行文的流畅婉转见胜,以叙事的具体、生动和抒情的真挚、深沉而扣人心弦。 姜涛《古代散文名作欣赏》: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来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正说明了这一点。 王彬《古代散文鉴赏辞典》: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文学常识 关于奏议———表、疏、奏、议、对策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为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的正式文书。因其阅览批复对象是皇帝,故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此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议”是百官会议疑难问题所形成的文书。 “疏”的本义为“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典范之作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奏”为秦代臣僚上书的统称名。首称“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闻”。 “奏”至明代被称为奏本,其用途亦有变化。 “对策”指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到策卷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考生回答的文章即称之对策。典范之作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刘勰《文心雕龙 章表》: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蜀中名儒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力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