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7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 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水稻与小麦、玉米并列为三大粮食作物。当今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生,正因如此,人们不 仅关注当下水稻生产,也将视线投向水稻的起源。 ②西方语言中“稻”的词源来自印度梵语,且印度也是野生水稻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于是印度为水 稻起源地的说法就此流行起来。此后,随着东南亚以及中国发现大量野生水稻,新的观点也相伴而生。1952 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水稻的初始驯化中心在东南亚。索尔这一观点问世不久,西方学者随即质疑并 加以否定。尽管早在 20世纪 20年代水稻专家丁颖就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提出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的 观点,但在长江中下游陆续发现距今 7000年的稻作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境外传入 的,忽略了丁颖的研究。 ③扭转局面的变化得益于考古发现:20世纪 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岭、重庆巫山大溪发现水稻遗址,此 后 20多年内中国各地陆续发现水稻遗址达 9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近 70处,尤其是距今 7000年的 浙江河姆渡水稻遗址,以及浙江桐乡市罗家角遗址的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界。面对这些发现,学术界不 再否认中国为水稻起源地,但也没有放弃旧有的说法。国外一些学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奥里萨邦 或中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等低湿平原沼泽地带可能是栽培稻最初的培育地;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则主张起 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山丘地带。 ④认定水稻起源地为中国,决定于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这时原本认为距今 7000年的印度、 泰国稻作遗址因测年有误,失去了作为水稻起源地的竞争力,而中国境内却陆续发现水稻遗址。20世纪 80 年代,我们发现了距今 9000—7500年的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且两处遗址均有稻谷 第 1页/共 10页 遗存;2004年我们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 1.8万~1.4万年的人工栽培稻,这是目前所知世界最 早的稻谷遗存。“长江中下游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定的事实。 ⑤水稻起源于中国已成共识,但由于各地稻作遗址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中游,另一 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面对这一分歧,北京大学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 作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地段遗址比距今 7000—5000年的河姆渡遗 址要早,其稻作水平也比河姆渡遗址的稻作水平低得多。依照稻作发展规律,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 之前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彭头山稻作农业的低水平阶段,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河姆渡文化之前应有 更低级的稻作农业,其时间必然早于距今 7000年;其二,若存在这样一个文化层,长江中下游即不因年代 而有早晚之分,无论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稻作文化信息顺江传向下游,还是自下游逆江传向中游, 总之,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处于同一体系之中。 ⑥大约 2001年,浙江萧山境内发现距今 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遗址中的稻谷“是从当地野生稻驯化 起来的原始性古栽培稻”。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发现距今 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该遗址出土的夹碳 陶片的表面,发现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夹杂大量的稻壳。对陶片取样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这 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早期栽培稻。这些遗址年代都在河姆渡遗址之前,它们的发现拉平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