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3515

第18课《井冈翠竹》教案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89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8课,井冈翠竹,教案
  • cover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井冈翠竹》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优美词句,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角度与层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探讨事物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欣赏文中描绘的井冈翠竹的自然美和其所蕴含的精神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朗诵、写作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井冈翠竹之美的理解,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借助文中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描述,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发对革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培养文化担当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关键事件梳理,把握翠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 2、结合具体语句,初步感知“翠竹”的象征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竹子”如何从自然物升华为革命精神的载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红色井冈”说起 1、情境创设: 播放井冈山革命历史短片(如黄洋界保卫战、朱德的扁担),提问: “你对井冈山有哪些了解?为何称其为‘革命的摇篮’?” 展示翠竹图片,引出课题:“井冈山的竹子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革命精神的象征。” 2、明确目标: 通过翠竹的故事,感受革命者的坚韧与信仰。 二、通读·理“竹之事” 1、速读圈画: 任务:默读课文,用“△”标出翠竹在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的作用,填写表格: 时期 翠竹的作用 革命时期 制作武器(竹钉、梭镖)、生活物资(竹筒) 建设时期 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竹材运输) 2、历史背景补充: 简要讲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白匪”“竹钉阵”等词汇。 三、细读·析“竹之魂” 1、象征意义初探: 任务: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翠竹的句子(如“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讨论: “为什么说竹子‘革命’?它与红军战士有何相似之处?” 预设:竹子坚韧不屈、生生不息,象征革命者的坚定与顽强。 2、细节对比: 对比“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革命精神的传承。 四、深读·悟“竹之情” 1、情感朗读: 分组朗读“毛竹年年长……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第7段),读出期盼与自豪之情。 2、现实勾连: 提问:“今天的井冈山翠竹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如:生态保护、精神传承) 五、小结与作业 1、学生总结:用一句话概括翠竹的象征意义(如:“翠竹是井冈山精神的化身”)。 六、作业设计: 1、基础题:摘抄3处体现翠竹精神的句子,批注分析。 2、实践题:搜集一则井冈山革命故事,准备下节课分享。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翠竹映红心 一、事·竹之功 革命:武器、生存 → 坚韧不屈 建设:运输、奉献 → 生生不息 二、象·竹之魂 自然翠竹 → 革命精神 → 民族气节 三、情·竹之韵 “等待亲人”“呼啸征——— → 深情与豪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故事”到“精神” 1、温故知新: 学生分享井冈山革命故事(如“朱德的扁担”),教师点评其与课文的联系。 2、问题切入: “文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翠竹的‘生命力’?举例说明。” 二、聚焦·语言之美 1、修辞手法赏析(小组合作): 任务:从文中选取三处典型语句,填写表格: 原文语句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拟人、夸张 赋予竹子冲锋的动感与力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用、象征 强调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 “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长” 排比、递进 突出建设者的顽强与乐观 讨论:这些修辞如何增强文章感染力? 2、句式仿写: 仿写例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