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54299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4715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cover
(课件网)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写作背景 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大沽口事件 写作背景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01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纪念性散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而“君”是对人的尊称。 文题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散文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是一种对人较为尊敬的称呼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 。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 【刘和珍君其人】 1.注音: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洗涤 踌躇 桀骜 胡同 赁屋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立仆 转辗 攒射 屠戮 浸渍 殒身不恤 (páihuái) (dàng) (f i) (dí) (chóuchú) (jié ào) (tòng) (lìn) (àn) (è) (dàn) (dié) (hái) (pū) (zh n) (cuán) (lù) (jìnzì) (y nxù)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小节?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一、二: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 纪念逝者 揭露敌人(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 警醒庸人 三、四、五:回忆过往及叙述死难的经过 3、追述平生事迹4、概述遇难事实 5、详写遇难经过 六、七: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6、劝戒徒手请愿7、激励奋然前行 刘和珍是谁? 为什么要记念她? 写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一、阅读课文第1、2节,思考:鲁迅为什么纪念? 第一部分:记念的缘由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段)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段)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5段) 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激励人们,学习猛士 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 学习活动(一)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一个青年? 梳理相关文段,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学习活动 第二部分:刘和珍的生与死 1、阅读第1节和第3—5节,思考:刘和珍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